查看原文
其他

造成19人死亡的火灾是如何发生的?从真实案例学习“135”应急处置原则

班组安全 班组安全 2022-07-22
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小安 与40万安全人互通有无

化工事故的发展过程多呈现出典型的多米诺现象,大的事故往往由于小的工艺、设备异常未得到有效处置,进而引发严重事故后果。

例如小安之前向大家介绍的宁波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“9·29”重大火灾事故

▲点击图片查看事故详情

当火灾发生时,员工用嘴吹,用纸扇……一系列错误应急处置行为,使得4分钟关键初期处置时间窗口被浪费!原本很容易扑灭的小火酿成19人死亡的惨剧! 

再如山东金誉石化槽罐车“6·5”泄漏爆炸事故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a0826ygg267

当液化石油气运输罐车在卸车作业过程中发生液化气泄漏后,从驾驶员到岗位操作人员乱作一团,应急处置失当,事故从泄漏到爆炸2分9秒的关键初期处置时间窗口被浪费!造成10人死亡,9人受伤。 

类似这种因为初期应急处置不力而导致的事故还有很多,究其原因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◆ 基层岗位人员应急技能不足

◆ 初期处置的关键步骤不清

◆ 基层管理人员应急指挥能力不足

◆ 汇报较多,耽误最佳处置时间

基层班组,一定要按照“135”原则,做好突发事件初期应急处置演练。


应急处置“135”原则最早来源于我国公安、消防救援等快速应急响应的良好实践。具体到我们石油化工行业,“135”原则是指:

1分钟内应急响应,及时采取能量隔离、切断物料等关键操作动作,确保事态不扩大;

3分钟内退守稳态,由班长研判并下达指令,岗位员工3分钟内实施退守稳态操作;

5分钟内消气防联动,消气防救援力量于5分钟内到达现场,与属地单位配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。

下面小安为大家展开讲解。

“1分钟”的响应主体是事故第一发现者,主要是内操、外操等基层岗位人员,强调的是第一时间响应,具体包括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报警、第一时间响应。


第一时间发现


依靠可靠、快速地第一时间响应的软硬件系统建设。优先提升装置本质安全,完善各类安全监控实施设备的规范配置,如装置火灾监控声光报警系统、DCS 监控系统、可燃气体泄漏监控报警系统、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监控报警系统和电子巡点检系统、厂区工业安全监控多点集中显示系统等硬件安全监控系统。

强化基层标准化管理建设,严格岗位24小时不间断巡检落实,加强装置盲区和边缘岗位的监督管理及考核力度。


第一时间报警


巡线外操发现异常突发事件后,应尽快撤离到安全区域,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,通过对讲机等工具第一时间报警,报告突发事件时间、地点部位、事件的基本情况、下一步采取的应急行动等


第一时间处置


内操、外操在第一时间按照相应的现场处置方案及时采取能量隔离、切断物料等关键操作动作,确保事态不扩大。

现场外操在应急处置前应研判现场风险佩戴适宜的个体防护器材,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应急处置。

“3分钟”的响应主体是班组,强调的是启动基层应急预案,由班长组织对现场安全确认后开展人员搜救、事故控制等动作,实施退守稳态操作。

要建立对基层一线“第一响应者”的委托授权机制,让熟悉情况的基层一线拥有更多的指挥权,以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场情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决策,确保装置退守稳态操作。同时,赋予生产现场班组长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,使其在遇到险情或事故征兆时能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,组织涉险区域人员及时、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,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。

发生下列情况时,严禁人员进入泄漏现场进行抢险处置,班长应安排班组人员按照应急处置方案在外围对泄漏系统进行泄压、工艺隔离等处理

✪易燃易爆介质(氢气除外)发生泄漏,该区域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报警,且现场或通过视频监控观察到烟雾状弥漫,无法判断泄漏点时;

✪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介质的单体静设备发生泄漏,该区域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报警,且现场或通过视频监控观察到泄漏半径≥15m (当泄漏区域有加热炉等明火设施,应采取紧急停炉等消除明火措施);

✪易燃易爆介质在室外发生半径≥15m范围的泄漏,或者操作室发现泄漏区域2台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同时报警,且两报警值均超过50%,并有上升趋势时;

✪易燃易爆介质在室内发生半径≥7m范围的泄漏,或者操作室发现泄漏区域两台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同时报警,且两报警值均超过50%,并有上升趋势时;

✪硫化氢发生半径≥7m范围的泄漏,或操作室发现泄漏区域2台固定式H2S报警器同时报警,且报警值均超过50mg/m3 并有上升趋势时;

✪基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,并经专业部门、厂主管领导审核通过的其他应急退守条件。

“5分钟”的响应主体是企业专职队伍以及邻近装置的义务应急队,强调的是应急联动,在事故超出基层单位应急能力时,由他们协助处置。

石化企业是企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和主力攻坚队伍。按照《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》等要求,应加强日常值班备勤和体技能训练,定期与基层装置开展应急演练,确保满足5分钟到场要求

事故发生后本车间当班人员主要忙于关阀断料等工艺操作,当事故影响范围较大时,需要邻近装置人员协助实施外围警戒、人员救护、灭火等工作。炼化企业应通过加强基层单位义务应急队建设,满足联防增援需求。

通过以上事故和应急处置“135”原则的学习,可以看出,基层班组作为石化企业生产装置最基本的操作单元,从风险研判、险情确认、初期处置、到信息传递,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、控制次生事故的第一应急力量

相信通过强化岗位应急反应和初期处置演练,突出“现场1分钟、当班3分钟、联动5分钟”应急能力的反复演练,基层应急响应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升。

小安提醒:

增强安全防范意识,

提高应急处置能力,

强化应对各类突发事故的自救和抢险能力,

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故,

能够有效的组织快速反应,

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危害。




整理编辑:班组安全

转载请标注来源—班组安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